Glo Pla Cha:常宏等在干旱加剧动力学机制上获突破

近日,国际杂志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刊登了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Magnetostratigraphic and paleoenvironmental records for a Late Cenozoic sedimentary sequence drilled from Lop Nor in the eastern Tarim Basin,”,文章中,研究者提出了我国内陆干旱区干旱化加剧可能的动力学机制。

我国内陆干旱区包含了世界上最大的移动沙丘-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生态恢复与西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其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对于西部社会经济建设有特殊意义。但目前对于我国西部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记录仅有晚更新世以来的记录,尽管有少量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的报道,但是高分辨率气候变化记录缺乏,导致对干旱化加剧的时间和过程认识明显不足。

为了探讨我国内陆干旱区干旱化的过程及其可能的动力学机制,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在我国极端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泊地区进行了环境科学钻探取心。地环所常宏副研究员及其所在课题组其他成员通过磁性地层、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获得了塔里木盆地7.1Ma以来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记录。沉积记录显示:塔里木盆地在晚中新世到上新世之间干旱化明显加剧,上新世以来基本处于极端干旱的气候环境。晚更新世开始气候条件有所好转,可能与周边高山冰川融水补给相关。这一气候变化时事件与全球冰量变化增加在时间上的一致性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成因上的联系。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生长造成的大气环流变化及风化作用提高可能造成的CO2分压的减少,对我国内陆干旱化的加剧也有重要的影响。

地质记录显示,西风气候控下的塔里木盆地的气候变化过程同时显示了西风气候变化的特征。全球冰量增加和青藏高原生长造成的西风气候向南迁移,并将水汽携带到高原的南部和东部。这一结果与青藏高原南部晚中新世-早上新世降水量提高的地质记录和数值模拟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