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导管引导溶栓可降低DVT患者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12月13日,国际著名杂志《柳叶刀》Lancet刊登了挪威的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表明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与常规溶栓治疗相比,导管引导的溶栓治疗可于24个月显著降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发病率。同时进行溶栓治疗也可于6个月后增加静脉开放程度,但前者与出血性疾病风险增高相关,包括3种大出血事件及5种临床相关性非大出血事件。

高级研究员Sandset博士(挪威奥斯陆大学)于新闻发布会上报告了研究结果,他向媒体表示:“当前指南推荐应用抗凝治疗,该方法虽然可以阻止血栓形成,但并不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这表明许多患者将在治疗后发生局部血栓形成,且多数患者还将伴有静脉瓣损伤;久之(或许几年)可导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本病特点为疼痛、腿部水肿、痉挛、偶有皮疹,在病情严重者还可见静脉溃疡形成。”

Sandset博士向heartwire表示,急性下肢DVT的发病率约为每年1/1000人,可见其发病率较高。在美国,每年约有250 000-300 000万个体罹患本病。其治疗方法通常为给予低分子量肝素5-10天,随后给予华法林至少3个月,高危患者将接受终生抗凝治疗。对于急性近端DVT患者而言,在给予充分的抗凝治疗及弹力袜预防的情况下,仍有约1/4患者具有发生PTS的风险。

曾经尝试过系统性溶栓疗法,即静脉注射链激酶治疗急性DVT;虽然该方法降低了PTS的发病风险,但它与出血性并发症发病率增高相关。相比之下,在导管引导的溶栓疗法中,临床医师可将导管置入受累静脉、并使之穿过血栓节段;该疗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可通过多个导管侧孔向血凝块内直接注入低剂量阿替普酶。

Sandset博士支持该疗法,并在最新临床试验会议中表示可考虑将该疗法用于急性髂股DVT患者,且该疗法不具有明显的出血风险。他认为在制定相关临床指南时,可将CAVENT试验结果纳入考虑范围。

该研究有助于保留患者下肢功能

在与该研究同期发表的社论中,Lawrence Hoffman博士和William Kuo博士(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加利福尼亚州)指出,导管引导的溶栓治疗已有20年的历史,但该疗法缺乏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的支持,这使得该疗法未能得到发展。他们认为CAVENT试验数据“将有助于保留多数DVT患者的下肢功能;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难以治愈,研究结果表明该疗法可降低本病风险。”

他们特意提到了CAVENT试验,并指出55%对照组患者发生了PTS,这一发病率非常高。Sandset向heartwire表示PTS的2年发病率的确很高,但该研究纳入的患者为上肢广泛性血栓形成患者,且血栓位于髂静脉内。笔者认为在导管引导的溶栓治疗后置入髂股静脉支架可能会降低PTS的发病率,该疗法已在美国广泛应用。在CAVENT试验中,23名患者接受了血管成型术治疗,15名患者接受了静脉内支架置入。

笔者建议应在1-1.5天内进行导管引导的溶栓治疗,且这一时限不应超过2天;因为在此时间窗内不能溶解的血栓可能已慢性化,而并非急性血栓,且可能已失去了溶栓的良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