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百草枯产生神经毒性的机制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PNAS:百草枯产生神经毒性的机制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Phillip Rappold等通过体外培养细胞及小鼠实验研究了百草枯引发神经毒性的机制,其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百草枯(PQ)可以增加发生帕金森病的风险,该病的典型病理改变为多巴胺神经元的减少,具有多巴胺转运体(DAT)基因变异的个体对该病较为易感。

Phillip Rappold等通过体外实验和小鼠实验来研究PQ是否通过DAT途径进入多巴胺,进而产生神经毒性。

研究者发现PQ在二价阳离子状态下(PQ2+)并不被表达DAT的细胞所接纳。但在大脑内,其被还原剂或酶转换为一价阳离子状态(PQ+),PQ+ DAT运送至神经元内,进而引起神经元氧化应激及细胞死亡。

与此相反,DAT活性受损的细胞或小鼠则对PQ介导的神经毒性有抵抗作用。

此外,作者还发现PQ+ 有机阳离子转运体3(Oct3)运送至非多巴胺细胞内。更令人惊奇的是,Oct3缺失的小鼠对PQ更加敏感。

研究者指出,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非多巴胺细胞对PQ+ 的摄取减少,导致可被多巴胺细胞摄取PQ+ 数量增加所致。这一发现表明DAT和Oct3的相互作用调节百草枯的神经毒性。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PNAS:百草枯产生神经毒性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