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L:研究胡杨叶片解剖和形态特征获进展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JAL:研究胡杨叶片解剖和形态特征获进展
植物一般以两种策略来适应异质环境:遗传分化和表型可塑性。表型可塑性是植物器官在复杂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系列不同的相对适合的表现型潜能,许多生态学家认为表型可塑性是植物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积极生长策略,在植物对异质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植物在特定的环境下会采取不同的适应可塑性对策来增加其生存适合度,研究植物可塑性对环境适应的适合度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是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主要建群种之一,对于支撑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不同水位下胡杨的形态和解剖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员及其团队研究发现,与近轴面的叶片相比,远轴面的叶片具有更多的表皮毛和气孔密度、较多的叶肉组织、较厚的栅栏组织和表皮。英苏观测站胡杨叶片的表皮上发现中空的毛状体,可能是叶片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表现。与幼嫩叶片相比,不同水位下胡杨的成熟叶片具有更厚的表皮组织、发育良好的栅栏组织和更高的叶绿素含量。

研究结果揭示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叶片的形态和解剖变异是对太阳辐射、大气温度、湿度和水位等强烈变化生境的表型可塑性响应。(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JAL:研究胡杨叶片解剖和形态特征获进展